政治课堂学科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政治课堂学科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记张春志老师高中政治教研观摩课

1114日下午,大连市高二政治教师聚集在大连第三中学,共同观摩研讨由我校张春志老师带来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课。这节课不仅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更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张春志老师授课采用的是我校大力推行的学案导学式授课方法,在学案及教学设计上推陈出新,使原本较为枯燥的一节课变得生动而精彩。学案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及课后练习。在课前预习案部分不仅包括了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以及新课重点知识预习还设计了课前学习准备,请同学们自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历史背景。课堂探究案部分依据时间脉络分为:新中国成立前、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后、新世纪新阶段及畅想美好未来这五部分。学案与课件展示的内容相配合,通过层层递进的设计让同学们理解以往分配制度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必然性及弊端,以及我们现行分配制度 的合理性。

对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张春志老师打破教材原有的体系,以我国分配制度发展历史线索,设计了五个篇章。第一篇新中国成立前,通过播放故事片《白毛女》片段,让学生感受剥削制度下不劳而获和劳而不获相对立的分配制度。第二篇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通过播放纪录片《百年中国》片段,展现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平均分配的情况,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讨论平均分配的利与弊,从而懂得平均分配并不是真正的公平分配,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更不能真正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两个环节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为第三篇分析按劳分配做铺垫。

第三篇改革开放后,通过动画片《按劳分配:平等不是平均》,让学生知道按劳分配的分配尺度和标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前后三个时期分配制度的对比,讨论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重要意义,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自主探究新知,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地得到触动和升华。

第四篇新世纪新阶段,通过组织学生排演短剧《一场同学聚会》,模拟同学聚会的场景,向同学们交代私营企业老板、公司经理、技术研发人员、外企的一线职工、个体从业者的不同收入来源。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指导学生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并引导学生讨论这种多样化的分配方式对个人生活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既锻炼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又培养了他们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

第五篇畅想美好未来,是本课的总结和升华,更是本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脚点。通过前四篇的历史体验,学生懂得了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是我国现实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更是历史的选择。以此为基础,教师呈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组织学生联系现实,畅想五年后的美好生活,学生从情感上真正地增强了对未来美好生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

大连教育学院政治学科教研员周鸣荣老师主持本次学科教研,她充分肯定了张春志老师对本节课的设计。重点指出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不同历史条件下分配制度的对比,使学生自觉产生对现行的分配制度的认同,符合新课程理念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与会的政治老师们也对小组学习的评价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联系电话:123456789  固定电话:0411-88888888
公司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付佳新天地
技术支持:大连整合科技